产品如何定位 品牌如何做强 刘仲华为陕茶提质增效“把脉开方”
产品定位应瞄准哪些市场、哪些群体;如何提高茶园综合利用率,怎样延伸产业链;如何做强区域公用品牌,避免低价竞争。在日前举办的陕茶全产业链建设院士咨询会现场,陕西省9家茶企负责人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围绕企业做大做强,以及陕茶“军团”全产业链建设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2021年以来,陕西将茶产业纳入省级9大产业链重点发展,以推进陕茶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以“链式思维”抓茶产业发展,建机制、上项目、抓落实、强配套,茶产业链建设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省茶园面积达298.63万亩,春季干毛茶总产量达8.8万吨,产值196.96亿元。预计全年干毛茶产量12.1万吨,一产产值有望突破223亿元,综合产值将达780亿元。
“尽管我省茶产业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发展中仍存在短板和困难。”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郑芸瑄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茶产业普遍面临如何提质增效问题,加之从事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采茶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市场竞争力弱,需要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
刘仲华建议,要以绿茶为基础,茯茶为特色,红茶白茶为有益补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陕西茶产业发展迅速,陕南优越的地理条件生长的茶叶品质一流,咸阳茯茶历史悠久。陕茶龙头企业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在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和品牌化方面领先一步,尤其是其智能化工厂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刘仲华表示,陕西茶产业发展一定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
一是要从饮茶习惯抓起。积极倡导“陕西人喝陕茶”,提升陕茶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为陕茶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要抓好茶叶种植源头。陕西茶叶要以绿茶为基础、茯茶为特色、红茶白茶为有益补充,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通过老茶园改造,适度更换新品种,选择陕茶1号等本土品种或福建等地可适应本土生长的具有较强实用性、抗寒性的品种,引进推广高香品种,增强陕茶的特点和亮点。要加强茶园土壤肥力,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才能产出高香叶绿、耐冲泡的好茶。
三是要注重产品的定位。生产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高档和中档产品定位,产品品类不宜太多,坚持高档产品出效益、中档产品出规模,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全力打造王牌产品,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茯茶的加工一定要以陕茶作为主要原料,省外茶作补充,既可突出陕茶味道,又可以把夏秋茶等茶叶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绿茶、黑茶、红茶各有不同的健康属性,要以科技支撑,加强产学研结合。像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这样实力雄厚的茶企,应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开发一批不同功能的方便化、时尚化新产品。
四是要树立大品牌、大格局意识。陕西要做强“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政府引导,整合泾阳茯茶、咸阳茯茶等不同品牌,凝练形成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标准体系。各企业要充分借助区域公用品牌强大的市场拉动力做强自己的特色产品,形成企业的品质风格,增强竞争优势。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合作社,建立起紧密联结又分工明确的合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刘仲华同时表示,陕西还应通过展会、电商等平台,按照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模式,从原产地出发建立广阔的营销网络体系。有实力的企业应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让优质的陕茶产品插上文化的翅膀飞得更远。
此外,刘仲华还从加强茶产业生产销售人才培养、茶旅融合发展、科技与文化支撑等方面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要抓好标准化生产,更加注重产品的时尚化、高端化、功能化、方便化特点;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逐步让陕茶走向世界。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韬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聚焦茶产业链年度目标任务,狠抓落实、补短强弱,同时有针对性地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服务,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创始人纪晓明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注重产品的时尚化、高端化、功能化、方便化等特点,生产出安全、好喝、健康的优质茶产品,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逐步让陕茶走向世界。”
各参会茶企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要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帮助茶农增产增收,助力陕西省茶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艾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