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我国花生产业一路“生”花 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2025年国际花生年会在河北大名召开

我国花生产业一路“生”花  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2025年国际花生年会在河北大名召开

花生是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保持着花生总产量、产油量、加工总产值、进出口贸易总量及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五个全球第一”的综合优势。目前我国花生生产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花生的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链不断延伸,正在由花生的生产大国向花生强国迈进。今年是“十五五”的规划之年,我国花生产业如何开好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思考。9月9—10日,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2025年国际花生年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召开。大会在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指导下,由中国粮油学会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主办,大名县人民政府、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河北农业大学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协办。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赋能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会主题,共话花生产业发展,以期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资源与数据共享、协作共赢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全球花生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会上,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王强发布国际大科学计划工作进展。据了解,针对花生产业长期存在原料混收混用、产品品质差、产业效益低等瓶颈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于2020年启动了国际大科学计划“全球花生加工品质评价与基础数据库构建”。近五年来通过各参与单位的通力协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进展完成了,两期国际合作项目,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开展了人才培养与交流,加强了科研合作成果产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总体方案,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建全球科学实验和协同创新平台,共促全球花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王强发布国际大科学计划工作进展

  据介绍,“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自2019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在国际花生领域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已成为花生领域的品牌盛会。在这一平台上,业界专家与企业在花生种植技术提升、产业链条延伸及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等方面互学互鉴、共享成果,为引领和推动全球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搭建平台,共推花生产业新质发展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在致辞中谈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包括花生在内的油脂油料供给保障和产业发展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四年将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列为重点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挖掘花生扩种潜力,为花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花生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持续加强政策引导、注重科技赋能、支持全链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育种攻关和品种选育推广有序推进,全国高油酸品种普及率达到20%;农机装备智能化不断升级,综合机械化率增至近70%,绿色种植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加工工艺持续升级,精深加工技术积极拓展,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稳步提升。这些创新成果,构建了中国花生产业竞争力,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期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在科技赋能上再发力,在融合发展上再发力,在交流合作上再发力,凝聚全球花生科技创新力量、共促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汤松在致辞中指出,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仅次于油菜的第二大食用植物油的来源,也是大宗粮油作物中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有效支撑国家油料供给。“十四五”以来,我国花生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当前农业农村部在部分省实施花生扩面积、提单产、提品质试点行动。围绕这一行动任务,全国农技中心持续与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王强院士团队合作,深入开展高油酸花生品种评估工作。下一步,中心将继续深化合作,互通有无,互补互促,联合开展技术集成示范、观摩培训、交流宣传等活动,共同推动花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卢景波在致辞中表示,发展花生产业,对于增加优质粮油供给,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在加强前瞻性研究,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花生食品种类不断丰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日新月异,产业链逐渐延伸、供应链不断优化、价值链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花生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全球花生产业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在扩大、消费结构在变化、新兴市场在崛起、创新技术在凸显,产业链优化、可持续性提升与国际合作加强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粮油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作用,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桑亚新在致辞中表示,河北省是我国花生主产省份,种植面积360万亩,总产量近100万吨,分列全国第7位和第5位。近年来,在国家花生产业集群、产油大县以及国家和河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在品种培育、推广应用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培育高油酸花生新品种66个,高油酸花生应用面积达215万亩,覆盖率59.7%,省级龙头加工企业19家,种植高油酸花生较常规花生品种亩增收300元—500元。河北农业大学花生创新团队依托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聚焦我国花生生产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花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及育种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此次大会将进一步推动河北省花生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新的科技动能。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委书记高巍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大名坐落于黄河故道,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中国花生之乡”,大名已有400余年的花生种植历史,播种面积达35万亩,高油酸花生25万亩,年加工花生超10万吨,总产值35亿元,先后获评“国家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县”“全国区域性花生繁种基地”。大名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做大花生产业,创新“集体+龙头”合作模式,携手玛氏、鲁花等跨国领军企业,贯通“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推动“大名花生”与国际标准接轨,让每一颗花生都成为百姓致富的“金豆豆”、联通世界的“金名片”。此次大会为打造花生韧性产业链、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释放多重优势,重塑全球花生产业格局

  大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副校长金征宇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王强研究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张立伟,美国花生协会副会长Peter Vlazakis出席会议并作特邀报告。

金征宇院士作大会报告

  粮食涵盖广泛,国际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定义其包含麦类、稻谷、粗粮三大类谷物。在国内,粮食是谷类、薯类、豆类作物统称。金征宇在报告中分享了我国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前沿展望。他指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需求持续高位运行,行业呈现出供需两旺、转型升级的特征。消费升级与健康理念驱动下,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已从“基础温饱”向“营养化、健康化、便捷化”全面升级,催生粮食产业结构深度变革。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粮食产业亟需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他认为,未来竞争不仅是产量的比拼,更是价值链的科技较量。提升粮食加工科技创新水平,需要从储备保质、谷物营养、副产物加工、质量安全以及装备设施等方面协同发力,将“粮食科技”转化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力。

王强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王强在题为“花生油与花生蛋白新产品创制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中谈到,2024年花生产量1923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8.8%,世界第一;2024年进出口贸易总量135万吨,世界第一;2024花生油31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1.9%,世界第一;2024年花生加工业产值2140亿,世界第一;高油酸花生面积1100万亩、产量300吨,全球第一。我国花生产业有“五个世界第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花生产业主要以榨油为主,产业链短;技术储备不足,创新链弱;产品附加值较低,价值链亟待提升。如何提升,还要以科学赋能,从花生基础研究、精深加工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开发如高油酸花生油、花生甘油二脂油等新品。“政策与市场联合驱动,基于巨大的国内市场和自主品种技术,正在重塑全球花生产业格局。”王强表示。

大会报告现场

  大会论坛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粮油部主任孙宇,印度油料及农产品出口促进委员会主席Rutuparna Dhananjay Dole,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陈红兵教授,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于国庆研究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王传堂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力教授,河北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花生育种研究室主任王瑾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顾峰玮研究员、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赵新华教授,巴西巧克力、花生及糖果协会(ABICAB)花生产业专家负责人Robson Fonse,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生态与土壤管理岗位科学家邹晓霞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鲁清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Yvonne A. Okoth博士,河北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所长刘立峰教授等花生领域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数据中心总工程师张立伟作大会报告

美国花生协会(APC)副会长PeterVlazakis作大会报告

  产学研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产学研融合成果落地是大会关注的一大重点。会上,大会举办地大名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建的“高油酸花生产业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将为当地高油酸花生育种、加工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大名县政府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校与当地农业企业等还分别达成签约,涉及品种推广、技术研发等领域,以期进一步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据介绍,大名县拥有400余年花生种植历史,常年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25万亩,年加工花生超10万吨,总产值35亿元,已形成“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模式,且花生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河北省首位,是全国重要的油料基地县。

花生产业成果展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带来的琳琅满目的花生食品让观众大饱口福

  与大会同期举办的花生产业成果展,让人眼前一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及河北省、大名县科研院所展台集中展示了花生加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全面体现了我国花生加工产业的创新成果。来自国内的多家企业展示了花生油、花生蛋白食品、花生酱、花生酒等数十余种产品,生动展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

国外专家在展台前对我国科研院所自己选育的多个花生品种表示赞叹

  大会期间,参会代表还前往大名县一品一播产业园、河北京馨泉食品有限公司,实地查看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与加工生产线,围绕原料交割、质量管控等问题展开交流。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食品网 电话:
地址: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2005009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