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朱美乔)“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试运行)”日前在第十四届酒博会上首次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为47.14,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
从渠道来看,线上终端逆势领跑,传统渠道深度承压。其中,在酒类终端方面,烟酒店景气指数为39.19,从区间来看属于“较不景气区间”;综合零售终端和商超终端的景气指数分别为49.06和49.77,均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而线上终端景气指数最高,达到61.86,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除了终端景气度外,还对白酒、啤酒和葡萄酒三大品类进行景气度统计。其中,白酒景气指数为44.58,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啤酒景气指数为64.45,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葡萄酒景气指数为40.38,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
其中,在白酒香型分类上,浓香型白酒景气指数为44.28,酱香型白酒景气指数为41.22,均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具体而言,浓香型白酒主要受困于产品结构老化、渠道倒挂等,其中核心渠道销售出现下滑。酱香型白酒则是线上景气度高,线下普遍承压,这折射该品类消费热度仍在提高,但是主流和次高端价位产品受商务接待收缩影响,景气指数为31.8,处于“较不景气区间”。
与之相对的,清香型白酒景气指数为51.85,处于“较景气区间”。300—500元的次高端价位以及30元以下价位的产品持续放量,带动了清香型白酒的景气度。
另外,还统计了各个酒精度的酒水景气度。其中,10度以下产品景气指数为59.22;10—20度产品景气指数为49.89;20—40度产品景气指数为51.2;40—50度产品景气指数为48.25;50度以上产品景气指数为41.26%。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啤酒和20度左右的新酒饮正在形成酒类消费的新趋势。
据悉,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是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联合北京盛初咨询、尼尔森等权威机构历经多轮调研、反复论证,耗时半年构建起的一套能够真实反映酒类终端市场的整体发展态势和行业波动趋势的重要指标,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50万家终端。景气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以50为临界值:当指数大于50时,反映酒类市场处于景气状态,当指数小于50时,反映酒类市场处于不景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