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时间:2025-10-13
近日,预制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众多市民对其定义、标准与营养价值等方面产生广泛讨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预制菜?相关争议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国家目前对预制菜的标准又是什么样的?预制菜能否实现营养的全面与均衡?针对公众关心的这些问题,本报近日展开了深入调查。

浙江杭州西湖区的一家西贝餐厅
一场关于预制菜知情权的争论
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同时,贾国龙还表示,罗永浩表达了对预制菜的不满,把话说得很极端,对西贝的商誉影响很大。公司会走法律程序,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从9月12日开始,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厨房、原料和工艺都向大众透明化公开。
对于贾国龙要起诉的言论,罗永浩进行了回应。随后,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线索。
9月12日晚八点半,罗永浩在多个平台开启直播,对近日与餐饮品牌西贝的争议再次作出回应。直播当中,罗永浩表示,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借此事件,让预制菜市场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9月13日,罗永浩再次发布十余条微博。其中当日15时49分发布的一条微博信息显示,“再次重申我的立场(以免被讹传和误解),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比如图省事儿,赶时间,没胃口时对付一下等等。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非高峰时段客流稳 不乏带小朋友来的顾客
9月13日下午,笔者随机来到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家西贝餐厅,工作人员正在为晚间营业做准备,高压锅不断发出“呲呲”的声响。尽管正值午后非高峰时段,3点半刚过,已有3名年轻人进店用餐。一个小时之后,陆续有超过10桌顾客到店,其中有三四个带着小朋友的家庭。该餐厅采用明厨亮灶的方式,后厨操作对外透明可见。
笔者现场下单了一份儿童餐、一份小炒草原牛、一份炝炒牛心菜和一碗米饭,总计消费139元。点单后十多分钟,三道菜和米饭全部上桌。
据一位刘姓餐厅经理介绍,部分肉类食材已完成初步加工,腌制、调味等流程均在店内进行,烹调时再与新鲜配菜一同下锅。他表示:“晚上五、六点是就餐高峰。目前客流虽有一定影响,但中午12点上座率仍达80%。”他还提到,“某些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误解,认为提前准备的就属于预制菜,实际上餐厅生产流程均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刘经理表示。

一份儿童餐,另搭配两道菜品
何为预制菜?官方定义与市场感知的差异
究竟什么是预制菜?当前预制菜的国家标准是什么?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聚焦预制菜范围、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同时,明确了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内容。
《通知》对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一系列举措,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控,严把原料质量关,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严把预制菜生产许可关,加大重点环节监督检查力度等。
《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预制菜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此外,《通知》中也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当时表示,预制菜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一方面,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另一方面,突出菜肴属性。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预制菜概念的普遍认知,与预制菜国家标准中的定义或许存在差异。
9月11日晚间,罗永浩微博贴出两张网友提供的图片,其中显示为小牛焖饭牛肉包2.5千克(堂食袋装)和椒麻鸡350克(堂食袋装)。有网友评价,“我理解的预制菜就是这样的。”有网友称,“饭店预制菜不丢人,关键是品质、价格、口味,同时还有知情权。”
知情权与选择权:预制菜争议的核心焦点
争议的核心,或许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被剥夺的“选择权”。“我不反对预制菜,但不能接受的是花了现炒菜的钱,吃到的却是预制菜。”消费者王先生说。
家住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市民侯先生称,“商家标明哪些是现炒的菜,哪些是预制菜,相当于提前告知了消费者一个真实的情况,我认为这种情况比较容易接受。”
“我经常在外面就餐,很少发现有餐饮企业主动明示,这就构成了消费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这或许就是大家感到‘被欺骗’的根源。”杭州市民李女士表示。
“企业正面临‘公示与否’的双重压力,公示担心流失客源,不公示又难免遭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这已成为行业的一道必答题。”一位餐饮从业者坦言,“我们亟需一个统一的行业规范,在诚实透明与发展需求间找到平衡。”
营养师支招:预制菜科学搭配是关键
“预制菜能否实现营养的全面与均衡?”对于这一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公共营养师(三级)叶音彩表示,预制菜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作为一种餐饮选择,偶尔食用并无不可,但消费者应注意科学搭配,以兼顾营养与健康。
她建议,消费者在选用预制菜时,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注重膳食结构平衡,点餐时尽量做到荤素搭配,确保肉类与蔬菜均有覆盖,也可用蛋类等食材替代部分肉类,补充优质蛋白;主动搭配新鲜果蔬,可自行准备一些适合生食的蔬果、全谷物、奶类及坚果制品;在烹饪方式上优先选择蒸煮等低油模式,尽量避免高油、高盐的煎炸菜品,主食中可适当加入杂粮;选择正规品牌与渠道,购买时留意产品包装上标注的贮存条件、保质期和食用方法,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餐饮企业或规模厂商生产的合格产品。
叶音彩强调,保持饮食多样化和合理搭配是实现营养均衡的关键,公众若能根据自身需求适当调整与补充,预制菜亦可成为日常膳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