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道记住乡愁 ——读巴陵《乡愁里的旧食光》有感
2021-03-12 10:52:3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乡情的温馨,乡音的亲切,乡味的停不下筷。】
乡情的温馨,乡音的亲切,乡味的停不下筷。一代又一代因工作或生活所需迁徙人们久久不能忘怀,心中随时忽闪忽闪的念头,人们统归为乡愁。乡愁是人们心中的念想,鞭策着人们奋进,也追赶着人们要抓住乡愁。巴陵先生说乡愁是一种病,思想的不治之症;乡愁是一种痛,心灵的锥心挫骨;乡愁是一种思念,唯有美食和乡音是良药,坚持使用可以治愈。

纵观可以随意记录或发泄的朋友圈,乡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巴陵先生却将走一路吃一路的生活记录、整理,出版一本《乡愁里的旧食光》。为被乡愁困扰的人们带来一份欣慰的回味,即便不能武吃,起码可以文吃消遣,解一份忧愁,忧乡之愁;解一份忧念,念想家乡味道,家的味道。
早在杂志社工作时,便收到过巴陵先生投稿,读罢激起我一波又一波的乡愁。后来与他接触得多了,在我回乡工作后,邀请巴陵先生参加我组织的黔西北美食考察,交流甚多。巴陵先生更是边交流、边记录,甚至行程中就写好一些回味悠长的散文随笔稿,更是激起我阅读其更多作品的热情。如今,基本收齐巴陵先生出版的所有作品,偶发情怀,写过几篇书评发表。
《乡愁里的旧食光》以食物为载体,依托乡愁,用散文随笔形式,汇聚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安徽等地的美食47篇美文,不论地方小吃、平凡菜肴、新奇特产,都淡然道来,却触动游子心灵,唤醒乡愁触角。不停地勾画记忆中的乡情图画,回味那一盘一碗的家乡美味。
在《高原味道》中选编的凯里白酸汤江团、夜市贵阳、春咬丝娃娃、豆腐圆子、恋爱豆腐果、肠旺面、水城烙锅、威宁荞酥,无不彰显贵州风味特色。简简单单的几篇美文,勾画出贵州味道精髓,是贵州人尤其是离乡的贵州游子和在贵州工作生活过的人们心中说不完的记忆、道不完的乡音乡情。《夜市贵阳》一文中,贵阳人不仅嘴馋,也不肯委屈自己的胃,他们宽容洒脱,只要味道好,不论名门食府或者街边摊点,都愿意坐下来品尝一番。地道的贵阳人做菜犹如初为人母的女人看待婴儿,对食物的诞生和完成充满珍视和呵护;贵阳人做美食极其讲究精致,只要是食材皆能成就一番美味,他们不断追求满足自己挑剔的味觉。贵阳人有些慵懒、随性、直爽,喜欢品味现成的美食,自己不爱在厨房里蹿跳大费周章,他们穿着睡衣徜徉在街边摊点寻觅美食,三三两两的客人坐定,从东家点烧烤、西家点海鲜、北家点烙锅、南家点甜酒鸡蛋,吃遍整条街。
巴陵先生的笔触清晰地记录下一点一滴,认真读起来、忆起来,好像还真是一种病,一种乡愁的病。不过,这种“乡愁食光好味道”就能治愈的病,读起来,做起来,书中品味道、学味道;待到春暖花开,走出去,品乡愁、解乡愁。
(吴茂钊)
编辑:舟舟

